小编有话说
本周小编已经被牛津学姐发来的诚意满满的干货震惊到了,所以小编这次没啥可说
赶紧看文章!(该篇文字较多请耐心哦)
名词解释 SM1
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的,专门招生中国学生到新加坡公费留学的项目。 SM1的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一些特定的重点初中的应届优秀初三毕业生。成都SM1生源校主要是:7中育才、7中嘉祥、成都外国语学校。就读新加坡SM1项目的中国孩子,是国内初三毕业后到新加坡中学学习的。他们经历中国3年初中+新加坡2年中学+新加坡2年初院(对应中国高中)。
人物介绍
瞿傲寒:牛津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大一在读。在中国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初中就读成都市棕北中学,参加中考之后考取了新加坡政府的全额奖学金项目SM1,在新加坡安德逊中学完成中学三年级、四年级和高中两年,凭借优异的成绩申请到全球顶级大学——牛津大学。
新加坡教育特色1:
小升初压力大过中国高考
先从入学讲起吧。在新加坡入读中学前要参加一个统一的择校考试,也就是小六离校考试(PSLE)。它被称为比中国的高考还要更令人压力大的一场考试。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分流考试。新加坡是一个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国家,所以说对自己的人力资源非常看重,希望通过分流分层教学来尽量把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避免浪费。 这就是为什么分流非常频繁。
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会有一个高才班(GEP)的考试。新加坡人都以进入这个精英项目为荣,大概考试成绩在全新加坡前1%的人,才有殊荣进入高才班。以后,政府会给高才班非常特殊、优厚的待遇,进行培养。如果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能够进这样的一个班,基本上之后就不发愁了。
如果高才班进不了,六年级时的小六会考还是可以有机会考进另一个精英 项目,叫直通车 ( IP, IntegratedProgramme) ,用中国的说法就是初高中一贯制,不用参加中考就直升本校高中。基本上是新加坡考试成绩全岛的前10%的人可以进入这样的一个直通车项目。
这个和我在成都的体验会有些不一样。我们不会有一个全市统一的小升初择校考试。初中的入学主要是微机排位和自主择校,每个学校会有自己不同的招生考试,学生自主报名去考。
新加坡的中学四年分为低年级(前2年)和高年级(后2年)。低年级时,大家学 的东西比较类似,且有较多兴趣类的课,例如烹饪、手工、戏剧等,并不是全部都是 O level(类似中国的中考)时要考试的内容。
低年级结束后,又会有一次分流,学生会被根据分流考试的成绩分成三个源流。第一个叫做快捷课程,整个中学一共读4年,最后得到的是 Olevel的证书。第二个叫做普通学术课程,五年结束也是拿和快捷课程一样的证书。第三个叫做普通工艺课程, 偏向职业教育。
新加坡教育特色2:
选课制实用至上重理轻文
和中国的初中考试科目固定相比,新加坡中学三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时就有文理分科的意思。一个人最少需要选6门课(这个和下文会提到的算分制度有关),而最多的可以达到11门课。偏向理科的学生可以多选数学和科学有关的课。
我自己的选课就比较偏向理科,在所有人必修的基础数学之外,还选了进阶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偏文一些的可以只读两个甚至一个科学课,而多选文科。我的同班同学中,偏文的就会在我们全班同学共同选择的综合人文(历史与社会学)之外,多学一门地理,而不学生物。
一个班的人的课表,可以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大家都在一个班,但是会有某几节课的时候,有些同学去读地理,有些同学去读生物。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一样,新加坡也是一个重理轻文的国家。这个可能和它的经济发展轨迹有关。新加坡现在非常忧虑其从整个国家的层面上太重视 STEM科目,(科 学、技术、工程、数学),而不重视人文科目。虽然政府也花了很多的心思来推广人文科目,但在实用主义至上的新加坡,这些推广的努力收效甚微。总的来说,选择读理科的人会比较多,对成绩的要求也相应来说比较高。但是这不代表没有很好的文科项目,比如“莱佛士”、“华中”这样非常好的中学会有提供专门的人文项目,在这里面学出来的人文方面的人才是很厉害的。
在中国的话,中考的分数是所有的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还有其他的一些课,总分加到一起组成的,在中考后根据分数来报考学校。相比之下,新加 坡 Olevel的 L1R5系统就比较复杂了。
前面提到过每个学生选课的数量是不等的,但最少需要六门课。这个6就是 L1R5 里面的 1和 5之和。每门课的成绩会被换算为一个数字,L1R5的总分就是把这六门课的成绩加到一起。
中学阶段的成绩,从A1到F9一共有九个档。A1,A2、B3、B4、 C5、C6,后面依此类推,C6是及格,C6以下就是不及格。字母是等级,后面的数字作用就是算分。打个比方,一个学生六门课每一门都拿了 A1,L1R5的总分就是 6分 (6分是新加坡最好的裸分成绩)。选课多于六门的学生,系统会自动选择考得最好的六个科目来计算成绩。
那么大家可能要问了:我学了九门课、十门课,那么最后怎么只用六门课来算分? 这样的话不是只学六门课,而且把每门课都学好就可以保证上好高中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首先,并不是每一门课都可以最终进入 L1R5(例:华文和高级华文这两门课不可以同时进入 L1R5的分数),具体的算分方法还有很多细节之处,就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探究这个系统。
其次,Olevel主要的目的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即初级学院,而在初级学院的学习难度和深度会在中学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完成最低要求,而进入一个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初级学院会使得进入初院后的学习非常吃力。
以上我提到的,是适用于新加坡人以及没有拿新加坡奖学金的外国学生而言的算分标准和升学程序。而对于拿新加坡政府奖学金的学生来说,L1R5的分数参考意义不大,升学时主要是看英语成绩和 A1的个数。
新加坡教育特色3:
全民补习是一个普遍现象
新加坡学校和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就是在校的学习时间。记得当时刚去新加坡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每天大概8点钟上课,下午1点钟就放学了。我在中国初中是走读,大概每天从早上7点学到下午或者晚上。初一的时候,下午5点过放学,到初三的时候大概晚上7点放学。
近几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一个理念,叫做“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是与短的课堂时间相匹配的。老师尽量减少教学时间,减少填鸭式的教学,而期望学生能够拥有更多自我提高与探索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构思,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这可以用来解释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补习。
在新加坡,曾经有一个调查数据说,补习率达到了全新加坡的97%。补习和学校的少教多学,在我看来有非常大的关系。老师教学的时间少,教学的内容少,但是考试依然会考难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不强,或者自觉性不够,去寻找补习老师的帮助就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早上八九点钟上课时,新加坡同学很多都趴在桌子上睡觉。他们基本上是早上睡觉,放学之后参加完课外活动,晚上去补习学校学。挺多人是这样子的,家庭条件更好一点的呢,会请私人家教。我班上一位新加坡同学,她家经济条件非常好,就请了好几位私人补习老师,每天在家里补习不同的科目。
我对补习现象非常感兴趣,从中三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它。2017年,我在新加坡 《联合早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比较系统地讨论了一下全民补习现象的理解与归因。题目为“中产阶级的焦虑——补习大国为哪般?”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而在中国的学校里,老师的教学时间是非常长的,也会有很多习题评讲时间。补习班呢,可能周一到周五会少一些,周末还是会有挺多的。
新加坡教育特色4:
教育相当应试死记硬背多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对比新加坡和中国教育制度的文章,讲新加坡的教育解放天性,不是很应试。这个我不是非常赞同。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相当应试的。想考好的话,文科理科都需要背很多东西。
刚刚去的时候会不太习惯。比如说考物理和化学,在中国会有很多的计算题。但是新加坡的 Olevel考试会让学生大段大段地用文字去叙述一些现象,或者解释一些概念。解释概念一类的题评分标准比较死板,拿分需要一些关键词。比如说,这道题, 两分,有四个关键词,老师就会说每一个关键词 0.5分,答到了才有。如果知道意思, 也把意思写对了,但是关键词没有写出来,就没有分。那么要把这个关键词答到的话, 就需要进行一些背诵和简单重复的练习。
至于文科,比如说社会学(和中国的思想品德比较像),背的东西会更多。社会学考试分为案例分析和写文章。在我上学的时候,写文章时主要就是把课本上的内容背下来,并在考试时原封不动写出来。老师会把课本上面那些大字小字都规规整整地打出来做成讲义给我们。我们在考试之前复习时要做的,是把讲义上的内容都背下来。 当然,这是中学的情况。我觉得打基础阶段时大量的背诵和重复其实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到了初级学院,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死记硬背所占的比重越变越小,考察形式更加灵活。
很多人评价新加坡非常好地结合了中西方文化,吸取了两边的精华。我觉得,当然在吸取两边的精华的同时,也要承受两边的压力。在追求西方国家的素质教育同时,儒家文化圈的应试教育在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里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新加坡取得的成就是双倍的,在这个系统里要承受的压力也是双倍的。
新加坡教育特色5:
为很重要的CCA拼命
新加坡中学丰富的社团活动,我感触非常深,他们叫做 CCA系统。CCA的全称叫做 co-curicularactivities,中文叫做课程辅助活动。中学下午一两点钟就放学了,放学之后干什么呢?基本上放学后一个小时,CCA就开始了。CCA有非常多的种类:运动类、艺术类、制服团体类、俱乐部类等。
CCA占据学生的时间精力比重非常大。视不同的社团而言,一周两到三次训练是比较正常的。但到了比赛期间,比如说运动类的 CCA到了全国赛季,或者表演类 CCA, 要准备参加新加坡青年艺术节的演出,每个星期五到六次的 CCA活动都是有可能的。 在其他学校华乐团的同学跟我讲,她在准备去参加新加坡青年艺术节表演的那段时间里面,每天没有午休,大家都会趁上课的间隙去练习乐器。
课程辅助活动和课程本身同样重要,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即使是在高中,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高考(Alevel)时,大家还是会全力以赴。我在2016年的11月开始高考,但在7月,还在每天为华乐团的音乐会奔忙,没有时间学习。
为CCA拼命,在新加坡是一种常态,尤其是运动类 CCA。参加运动项目 的同学,在赛季时会在上学日的下午或者傍晚比赛。比赛完了,回到家可能已经9点、10点。体力消耗大,第二天就在学校里睡觉,下午和晚上再接着去比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管理好时间或者没有分清轻重缓急,在新加坡的文化中,投入社团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可以暂时搁置。
不止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在 CCA中,新加坡的老师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了校外聘请的专业教练和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训练工作,CCA的日常管理都是由学校的教课老师来负责。CCA做得好的话,会在 L1R5的裸分基础上扣掉两,但你做得比较好(A2) 和做得极其好(A1)都是扣两分。不过,CCA还是最好拿到 A1,排前面的好学校才上得到。
在新加坡的学校做义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中三和中四时,学校会强制每个班级为单位做一个义工活动。自己平时也需要去做义工,如果想要在升学的成绩上面扣掉两分的话,义工最好是要做到100个小时,我比较喜欢做义工,就做了200多个小时。
新加坡教育特色6:
单独沟通没有统一家长会
在新加坡,有一些奇观,比如说考试的场所是可以同时容纳几百人的礼堂,尤其是正式的大考,需要穿正式的校服,几百个人同时考试。而在中国,即使是中考、高考都是坐在平时上课的小教室里面。
每年都只有两次大考,年中一次、年末一次。这两次是全年级统一的考试,其它的小考试都基本上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的,而且也是由自己的老师来批改,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评分标准,老师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可以选择怎么去评判。有时候,自己班老师的教法和评分方法可能不被其他老师认可,或者自己班的老师判卷子的手比较松。这样的话,到了年级上面大考的时候,可能自己的成绩就会比平时要下降一些。 同理,如果平时自己老师改得特别严,到大考的时候可能成绩反而会升。不像在中国 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标准化的。
关于学制,新加坡的学校是每年1月1号开学,中国是9月1号开学。新加坡的每个年级的学生不出意外都是同一年份出生的。比如说,我的同学们都是1998年出生的。
每年有四个学期,每个学期是10个星期。从1月1号开始先上 10个星期,然后休息1个星期。再上10个星期休息4个星期;再上10个星期休息 1个星期,再上 10个星期休息6个星期。就是说有两个比较大的假,一个是年中的时候有一个月的假, 一个是年底的时候有一个半月的假。
在新加坡的很多中学,尤其是比较顶尖的一些中学,都是单性别的学校,就是女校和男校。例如新加坡最好的女校是南洋女子中学和莱佛士女中,男校就有华侨中学和莱佛士书院。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不同点就是家长会。在中国的家长会是定期召开的,而且基本上是所有家长都要来。单独找家长是比较少见的情况。在新加坡,家长会在每年的两次大考之后。在不同的科目考得不太理想的同学,会被该科目的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谈话。老师家长见面会被安排一个特定的大房间里,两个老师坐在一张桌子后面。面前是家长和学生,双方进行面对面的单独沟通,后面的父母和孩子就排着队等。
体会:中新家长都非常焦虑
遗憾:新加坡各种族母语式微
新加坡有一些老牌的华校——建校之初以华文(注:在新加坡,中文被称为华文。 与此类似的一些用语还有华族、华乐等)为教学媒介的学校,有较好的华文传统与环境。比如华侨中学与南洋女子中学这样的老牌名校学生,大多数人对于华文的掌握是非常强的。但是,对于许多的新加坡华人,尤其是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对华文的掌握是比较弱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华文的场景基本都和吃饭点餐有关,在其他场合就几乎没有使用华文的必要了)。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选择英语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是很有远见的做法。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选择任何一个种族的母语为国家的工作语言都不太利于和谐稳定,此其一;新加坡是一个港口国家,贸易量巨大,与外部世界沟通需要其国民掌握世界通用语,此其二。对英语的重视好处多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各种族的母语式微。年轻人对母语与本种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掌握程度下降,也许是一个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总结: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学教育对我来说,各有千秋,没有孰优孰劣。实际上新加坡的家长和学生也非常焦虑,他们也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择校,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培优班,和中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在西方国家,其实也慢慢地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所以,新加坡的压力不会更小。
【快问快答】
结尾彩蛋——来自学姐的倾情分享
1、中国在新加坡的学生补习吗?
一般拿奖学金的学生都没有在外补习,一是补不起,太贵。二是大家有意训练自己的自学能力。
2、SM1 的学生都可谓学霸啦,刚去新加坡时候英语还要当地教育部统一补习,有这么大差异?最开始上课听得懂吗?
英语上面的差距确实是挺大的。招生考试时,考的是他们六年级毕业的试题,大家基本上都不怎么看得懂。去了之后第一次英语考试,记得特别清楚,我们大家都是拿了一堆的零蛋,好多题都是零、零......最后一道题一分、两分,考出来比较惨。别人是九年级的母语水平,我们换算成他们的水平大概就是二、三年级的水平。
物理、化学这种技术性的课,总的来说术语还是听得懂的,只要提前学了。但是像人文课、历史课就还是会有一些困难。口音的话,我自己比较适应。 当时面试的时候,很多人说听不懂老师在问些什么,但我觉得比较容易懂,可能是因为跟新加坡口音有缘吧。所以我自己其实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问题。大概过了一两个星期基本上就能够听懂90%以上了。
3、你们平时有时间自己阅读中英文课外书籍吗?
课外书看得非常多,我们刚刚去的那两年感觉大家平时都会拿一本小说在看吧,比如说大家一块儿去外面,要去吃个饭,去的地铁上面,大家就一人拿一本书出来读,非常励志。
我因为学文科,读书时间会比理科同学更多。读报纸和中英文书籍的时间会比较多,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阅读吧。刚开始的时候肯定读书还是挺有难度的,或者报纸可能读一篇文章有一半的生词需要查。但是这么坚持了一两年之后,读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课外阅读,主要是帮助英语成绩的提高。因为成绩的提高,如果只刷题的话, 其实不太够的,它主要还是一个水平没有到位,水平到位了的话不怎么刷题,成绩也可以提高,水平不到位的话,再怎么刷题也是有点基础不牢吧。比如说到初院去 GP的时候,对英语的要求不只是一个语言工具,而是要用来阐述思想的这样一个介质。
4、与当地人打交道困难吗?
在 CCA和当地人打交道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吧。我参加的是马来舞,是一个马来人为主体的社团。可以体会到一些在外面的大环境,没有办法体会到的一些小小的细节。例如在班上上课的时候,有时候华人老师会说着说着英语就讲几句中文来开开玩笑, 然后这时候华人的同学可能就会听得懂就会笑。但是呢,印度和马来人,他们听不懂就会比较尴尬。但是我们作为听得懂的华人在自己笑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他们可能会有人听不懂这件事情。在马来舞社团,我们就会感受到做一个小众,并且听不懂别人语言而受到的隐形歧视。
刚去的时候跟他们打交道起来,还是挺有难度的。就也有语言上那些问题,如果是华人同学,他们可能会照顾我们刚去,英语说不太利索,会跟我们讲华文,但是马来人就没有办法了,必须讲英文。有的时候沟通起来就会有一些问题,所以说这个语言上面的问题也是障碍。
5、在新加坡怎么做义工?
在新加坡做义工的话比较容易做,而且能够刷时间是在图书馆工作。但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新加坡一些社会现象,想要深入了解,就自己主动去寻找一些更多的机会,例如去新加坡的日间看护中心,就是那种老人在白天呆的那种地方。也会去一些学生放学后的托管中心,基本上就是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那种儿童,他们没有条件去上补习班,就会被送到这样的补习中心,在那里可以接触到一些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新加坡人,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地社会。
我参加的义工还挺多的,比如说去沙滩上面拣垃圾,还有去种菜、煮饭都做过。大概每个星期都会尝试不同的。学校会组织一些义工,大部分的时候是自己联系。
注: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都市金盾路52号国栋大厦17层G座公司地址: